吕思勉白话中国史·上古卷·华夏初兴_第三章 三皇五帝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三章 三皇五帝 (第3/3页)

。尧将逊位,让于虞舜、舜禹之间,岳牧咸荐;乃试之于位;典职数十年,功用既兴,然后授政;示天下重器,王者大统,传天下若斯之难也。而说者曰:尧让天下于许由,许由不受,耻之,逃隐;及夏之时,有卞随、务光者,此何以称焉?太史公曰:余登箕山,其上盖有许由冢云。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,如吴太伯、伯夷之伦,详矣;余以所闻,由、光义至高,其文辞不少概见,何哉?”太史公这一段文字,是深苦于载籍上的话,和《书》义不合[《尚书》:虞夏同科见义疏,太史公说“虞夏之文”,是指《尚书》而言可知。“尧将逊位……然后授政”是述《书》义;“尧让天下于许由……何以称焉”,是述非儒家的载籍。“示天下重器……若斯之难也”,与“此何以称焉”句相呼应],既不能一笔抹杀因为有许由冢等实迹可证。《五帝本纪赞》:“学者多称五帝,尚矣,然《尚书》独载尧以来,而百家言黄帝,其文不雅驯,荐绅先生难言之。孔子所传宰予问《五帝德》及《帝系》姓,儒者或不传。余尝西至空峒,北过涿鹿,东渐于海,南浮江淮矣,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,风教固殊焉;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。”可见得太史公的学问,极注重实验,他亲眼看见了一个许由冢,又听见许多传说,然而六艺无征,自然要委决不下了,而又六艺阙然,无可考信的意思。然而据清朝宋翔凤所考究,许由实在就是伯夷。他说尧舜时的四岳,一共有三起人:第一起就是羲仲、羲叔、和仲、和叔四个。第二起分作八伯,四个是

    以上所举几条,不过是彰明较著的;要是仔细搜寻起来,一定还有许多证据。总而言之,“唐虞揖让”“汤武征诛”,都是为公而不为私孟子所谓“唐虞禅,夏后殷周继,其义一也”。实在是儒家的学说,并非实有其事。所以儒家是这样说法,别家却并不是这样说法。就是儒家里头,古文家也还时时露出马脚,只有今文家弥缝得完密—这是因为今文家的老祖师,都是亲受口说于孔子,纯粹是儒家的学说;古文家却有些不纯粹的古书做根据。请看近人井研廖氏的《今古文考》,南海康氏的《孔子改制考》,自然明白。咱们因此可以悟到两种道理:

    其一,儒家的学说,都是孔子所创造,并没有所谓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等圣人。后世实行儒家之学,便是实行孔子之学;其“功罪”“祸福”,一大部分,应当由孔子负其责任[且勿论其为是为非,为功为罪;孔子这个人理想博大;他这学说组织的完密看《孟子·万章上篇》便见;这一篇的话,都是孔门的“《书》义”,上文已经说过了却很是可惊;所以当时有一部分人,很佩服他;说他是“集大成”,是“生民所未有”。一小部分的责任,后世的儒家,也应当分负的]。

    其二,世界究竟是“进化”的,后世总比古人好。譬如“政体”,断没有后世是“专制”,古时候反有所谓“禅让”之理其余各事,都是如此;一部历史,都要用这种眼光看。

    第四节禹的治水

    禹的治水,也是当时一大事。水患的原因,《尧典》上只有“汤汤洪水方割,荡荡怀山襄陵,浩浩滔天,下民其咨”二十个字,看不出什么道理来。《吕氏春秋·爱类篇》说“昔上古龙门未开,吕梁未发,河出孟门,大溢逆流;无有丘陵高阜,尽皆灭之,名曰鸿水”,似乎仍旧是河患;但是《吕氏春秋》这句话,是原本《尸子》的《尸子》已逸,只有辑本,所以现在就引《吕氏春秋》。尸子是晋国人,他单说龙门吕梁,是就他眼见的地方立论参看胡渭《禹贡锥指》卷三,再看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“龙门未开,吕梁未发,江淮流通,四海溟涬”,就可以见得当时的水患,实在是“弥漫于中国大平原”之上了。原来古时候,江淮河济诸水都是相通的这个说法太长,不能细讲;欲知其略,请看孙星衍的《分江导淮论》。《白虎通》:“谓之渎何?渎者,浊也;中国垢浊,发源东注海,其功著大,故称渎也。”《风俗通》引《尚书大传》:“渎,通也;所以通中国垢浊。”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自河入济,自济入淮,自淮达江,水径周通,故有四渎之名。”则四渎之渎字,实在含有“通”“浊”二义;“通”字之中,又含有“通垢浊”同“周通”二义。这都是相传的旧训,绝非郦道元所能造的,所以一有水患,就灾区极广。尧时候的水,据《尧典》看起来,似乎“是多年的积害”,那么,自然情形更重大了。《孟子》上说:

    《滕文公上》:当尧之时,天下犹未平:洪水横流,泛滥于天下;草木畅茂,禽兽繁殖;五谷不登,禽兽逼人;兽蹄鸟迹之道,交于中国。

    《滕文公下》:当尧之时,水逆行,泛滥于中国;蛇龙居之,民无所定;下者为巢,上者为营窟《淮南子》也说“民皆上丘陵,赴树木”。就可以见得当时的情形了。孟子既然是用的《书》说见上节,这许多话,一定有所受之,不是随口乱道的这许多话,却不是儒家文饰出来的,因为用不着文饰。

    禹的治水,《史记》总叙他道:“禹乃遂与益、后稷奉帝命,命诸侯百姓,兴人徒以敷土;行山表木,定高山大川……乃劳身焦思,居外十三年《孟子》说‘禹八年于外’,这些琐细的问题,且别去考据它,过家门不敢入。……陆行乘车,水行乘船,泥行乘橇,山行乘檋;左准绳,右规矩;载四时;以开九州,通九道,陂九泽,度九山;令益予众庶稻,可种卑湿;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;食少,调有余相给,以均诸侯。”和《孟子》“舜使益掌火……禹疏九河,瀹济、漯,而注之海;决汝、汉,排淮、泗,而注之江……后稷教民稼穑……”的说法相合。可见得当时治水,实在是禹为主,而益、稷佐之《史记·殷本纪》载《汤诰》“古禹皋陶,久劳于外”,大概皋陶和益,是父子继业的。至于治水的法子,大概是疏导诸水,使之各有去路。当时江淮两流域的水,本来都是相通的,就其天然的趋势,叫小水归入大水,大水东流入海,那么,江、淮、河、济四水,就是诸水的纲领,所以这四条水,就唤作四渎《风俗通·山泽》引《尚书大传》:“江、淮、河、济为四渎。”《汤诰》:“东为江,北为济,西为河,南为淮;四渎既修,万民乃有居。”《孟子》:“水由地中行,江、淮、河、汉是也。”因为当时诸水互通,所谓四渎,不过是举出四条大水,以为诸水之纲领,所以济、汉也不妨互言。然而《孟子》说的意思,也不是凿定,把江、淮、河、汉算作四渎;所以“疏九河”“瀹济、漯”“决汝、汉”“排淮、泗”,又是把江、淮、河、济并举,却因为诸水本来都相通,所以“而注之海”“而注之江”,又不妨互言。大概古人这等观念本不是精密确定的,不必泥定字面,生出许多麻烦的问题来。禹治水的方法,大概是如此;《孟子》说“水由地中行,江、淮、河、汉是也”,这十一个字,最能概括观念上句是治水的方法,下句是水的统系。至于详细的情形,要带起许多麻烦的问题来,现在暂不必讲它[《禹贡》里的地理,有一部分应当讲明的见本卷第七章。如要晓得详细的情形,可把胡渭的《禹贡锥指》先看一遍。这部书,虽不很精,然而汇集的说法很多,很容易看;看了这一部,倘要再看别种,也就有门径了]。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